大庸求学三年,知交良友众多,这时节交通不便,人们分离之后,相聚艰难,一旦相逢,总免不了要好好聚一聚,加深下感情。
这日,顾安然照例拎着顾婉带来的一坛美酒出门访友,顾婉坐在家里替叔父缝制一件夹袄,完成了大半,就剩下一点儿收边儿的工作。
闲来正拈针线,宝笙忽然脚步轻快,面色诡异地进门:“小娘子,出事了,有人上门捣乱!”
似乎上午有人找那位表少爷黄杰,两个人一言不合,在大门口还吵了起来,闹得不可开交,此时人群聚集,不少老百姓都在顾府门前看热闹。
连顾家的家丁仆妇,手头没有差事的,也跑去围观。
顾婉心下好奇,眼珠子一转,先让王大去找老管事,让他注意些,别惊动了正在午睡的顾宇,自己带着俩丫头和王二,也漫步走出去,打算看看这桩新鲜事儿。
一出门,顾婉头一眼,却不曾看门前那个脸色通红的年轻书生,也没看黄杰,她的视线,直接就落在不远处,柳树下,懒懒散散倚树而立的男子身上。
沐延昭居然来了,他何时到的大庸?
顾婉忍不住一笑,她早就知道,有些人天生有一种气场,他所在的地方,永远具有最迷人的风光。
此刻便是如此,大门前明明人很多,华服美冠的贵公子也有几个,偏偏沐延昭一袭旧衣,却仿佛连头戴紫金冠的贵人站在身旁,也掩不去他半分风采。
顾婉忽然觉得很开心,这样一个秀逸俊美潇洒的男子,钟情于她呢!
沐延昭睁开眼,目中忽有一道清亮的光射出,落在她的身上,居然有几分依依之情,顾婉的脸难得一红,轻咳了一声,偷看两眼,良久,才避开他,终于看向顾府大门前的两个主角。
上门‘捣乱’的是个书生,似乎大病初愈的模样,形容枯瘦,背脊微驼,远比不上黄杰意气风发。
顾婉侧耳细听周围的窃窃私语,很快就弄明白,原来这个书生姓胡,自幼苦读,早年在家呕心沥血三载,终于写成一本书,带上京城,准备以此书为敲门砖,欲拜名师,好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可他读书多年,家里的钱财都耗尽了,父母亲人相继故去,在京城也没有人脉,再加上一路艰难,初到京城,就病倒在客栈,很快,仅有的一点儿盘缠用尽,人也病得起不了身,只能等死。
据他所言,正在他被客栈老板扫地出门时,遇上了黄杰,黄杰无意间翻到他写的满箱书稿,不觉对他起了惺惺相惜之情,主动伸出援手,不但将他接到黄家在大庸的一座小别院中养病,还日日与他探讨学问,两个人很快相交莫逆,胡姓书生也把自己写的书稿,第一次拿出来,请黄杰指教。
黄杰读了几日,却说此书只是一般,很不成熟,其中的观点在大庸也早有人提起,虽然不曾成书,到底是拾人牙慧之作,胡书生听闻此言,顿时抑郁,病情更重,很快便病体支离,眼见着要撒手西去,过了一阵子,就连黄杰也少去看他,也不在延医问药。
十天前,胡书生一口痰憋住,昏死过去,没想到,睁开的时候,自己竟然置身乱葬岗,要不是有幸遇见上京路上,曾见过的一个路人,并得其照料,他此时已然曝尸荒野了。
胡书生牙龇目裂地瞪着黄杰,怒道:“我本当你是好人,却不曾想,你居然如此卑鄙,这本《草堂拾遗》明明为我所写……”
说着,这胡书生慷慨激昂地将整本《草堂拾遗》,背诵了一遍,语声流畅,居然半字不差。
周围的人,本来以为这胡书生就是个上门打秋风的,此时听了他背诵的文章,看向黄杰的目光,隐约有些诡异起来。
黄杰自然不承认,依旧胸有成竹,十分坦荡,只是微微皱眉,略带愤慨:“胡公子,我见你可怜,才收容你在我家养病,是你说闲坐无聊,要我把自己的书稿拿给你看看,好做我第一位读者,我当你是知音,这才任你在我的书〖房〗中读书,却不曾想,你居然恩将仇报,污蔑于我,胡公子,你本是才华横溢之人,相信将来必能成一番气象,何必要做这种事!”
黄杰的话,里面透露出一股子浓烈的失望之情,胡书生听后,气得脸色发青,周围的人窃窃私语声更浓,不过,比起毫无名气的胡书生,在大庸混迹多年的黄杰,到底还是更容易取信于人。
立时便有不少人,对胡书生指指点点,还有须发斑白的老先生,长叹人心不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