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所以易水寒提前开始练武学习。
其实全由武指老师设计编排,再加上原作品的参考,能够拍出来的效果也绝不会差。
但在易水寒看来,那样的动作固然合格,但会少了那一股武人的精气神。
所以他便求着武指老师教授他一些武义和基础。
这部戏的武术指导是香江极其有名的陈翰。
剧中的武术指导和动作设计都由他来完成。
他早年间便混迹武行,所学甚杂,中年时拜了武学大家黄鸿鸣为师,学习鹤拳。
鹤拳又分为综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而他则是专攻飞鹤拳。
并不是因为飞鹤拳威力最大,而是因为飞鹤拳招式最漂亮,最适合拍电影。
练了二十多年,加上资质不错,功力见深,出掌和收拳妙到无法形容,气势更是惊人。
练拳的时候,飞鹤拳起势,两手像是要展翅高飞,气势上看便是武学大家。
拍摄期间,他也和出演三大隐居高手的赵岭山等人切磋,只寥寥数招,赵岭山等人就摔倒在地,可见他确实是有真功夫的。
易水寒跟随他学习的便是这飞鹤拳,虽然只是传授些基础,但也逐渐让易水寒了解到了发力的劲道,动作做起来也不会太显得虚有其表。
《功夫》前后有数场耗时不短、人物出场较多的武打场景:斧头帮寻衅,三英雄出手;三人对战琴师、琴师对战包租公婆;包租公婆和火云邪神的大战;阿星决战火云邪神。
这些武打场景的动作都是陈翰设计。
鉴于招式本身的特点,在三大高手的动作设计上,陈翰用了更为写实的方式,洪拳、谭腿和棍法在场景中都有实实在在的展现,一招一式较为明晰。
但到了表现琴音、狮吼功、如来神掌、蛤蟆功等传奇色彩强的功夫时,易水寒和陈翰便有了不小的争议。
按照陈翰的想法,他想的同样是把这些想象中的功法实际化,更符合现实的情景。
但易水寒的一件却是加重虚化和想象力的成分。
如果以武侠小说来定论前后区别,就类似于金先生把降龙十八掌从亢龙有悔到XXXX都告诉了读者,而古先生只写“没有人看清他是如何出手,刀光一闪,刀已插入他的咽喉。”
但电影毕竟不是小说,它需要先影像化再留给观众想象空间。
为此易水寒为了表现这些招式的震撼,又给出了几个提议。
首先是具象化,就如瞎子琴师的功夫,琴师抱琴扬手一挥,铮铮琴鸣,强大的冲击力撞向对手,就好像骷髅武士执刀狰狞砍去。
待到被击溃,这群丑陋阴黑的武士又慢慢雾化消散,直到不见。
这样一来,把原本无形的琴声威力化作了有形的骷髅武士,观众一目了然不说,还加大了视觉冲击力。
包租婆的狮吼功也是同样的原理。
其次还有快慢的对垒,比如火云邪神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包租公的太极的以静制动。
另外还有对比衬托,就如琴师和苦力强的打斗,琴师还未露脸,疾风一动,鸟兽一起,他就已倒地死亡,死相还属于干脆利落的惊悚。
如此种种,易水寒终于说服了陈翰和徐正强采用了他的做法。
在电影的动作设计上,易水寒自信不会属于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