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与京府之间,商贸往来频密,水陆交通便更加的便捷。虽然水路跟陆路相比有更多的优点,但这一段水程又不乏江阔浪高的危险,每年总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交通意外。这也是早年旧吴时期,吴大帝孙权劳民伤财、再开破冈渎以勾连吴会的原因之一。
如果仅仅只是出游而非大规模的物资运输,如今在建康与京府之间的陆路其实也已经相当畅通,若是快马急报一两日便可抵达,即便是闲游缓行,也用不了太长的时间。而且沿途路道平缓开阔,并无太多颠簸之劳。
此时在这路途上,正有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自京府而出,不急不缓的西向建康而行,正是归都赴台的沈充一行。
牛车宽阔的车厢中,沈充身裹大氅,神态不乏欢愉。坐在他对面的,则是此前自淮南赶往京府的钱凤。
“向年简居乡土,陋识寡闻,只觉天高难企,终日忧戚于怀,想要求取安稳,却不知该要何处发力。如今总算略有所得,回望前事,方知世道不过如此啊!”
沈充令人打起车帘,冷风灌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望着道旁不断后退的风光,更觉心旷神怡。
钱凤听到这话后便也笑语道:“譬如人行陌路,不达终途,难知此程长短。若是行途泄力,虽十里之程,观如天涯之远啊!”
他两人这一番感慨,那真是切身体会,有感而发。
世道向来重北轻南,也并非没有道理。类似沈充、钱凤二人,也算是南士之中的高智翘楚之辈,但是限于本身的阅历、视野,于世道实在难有更大的渴望,哪怕是造反作乱,其毕生最大的梦想无非是自立割据于东南。至于逐鹿中原,一统南北,则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他们的平生夙愿便是如此,至于政治素养和嗅觉则更不必多提,衣冠南渡而来,对于那些北人更是一无所知。能够认清楚琅琊王氏乃是海内高门,值得投靠,已经算是不错了。
所以对那些经过中朝大一统年代,又亲身经历八王作乱动荡岁月的侨门人家而言,他们这些吴乡土著不过是一群乡土鄙夫而已,唯有财力、勇力可恃,余者不值一哂。如此懵懂无知,即便有所诉求,也不过是儿童吵闹哄抢饴食,根本就不足为患,反而可以大加利用。
所谓的江东之豪,莫强周沈。周氏虽有三定江南之功,说干掉就干掉。而早年的沈氏较之周氏还有不如,自然也只能被当作刀剑一类利器使用,绝不会当作同类去看待。但就算是如此,他们仍要感恩戴德,因为就算是刀剑,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去做的。
早年沈充和钱凤之所以热衷于用武力造反作乱,那是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其他更好的手段和选择。同时,内心里对于王葛之类高门,既不了解,也是不乏敬畏。除了自身所拥有的武力,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其他的方式可以在对方面前显露。
而这一份敬畏,大半源于无知,他们看不明白这些南渡高门兴家立世之道。明明这些人不过一群亡国之余,被北方的杂胡追杀得仓皇南逃,乡土家业俱都舍弃一空,怎么到了江东居然还能显居人上,作威作福?
所以长久以来,在沈充他们这些土著看来,侨门那些名士们比如王导之流,一举一动真是高深莫测,似有一种他们所不理解而又强大的无从抵挡的力量。
沈充是幸运的,他有了一个好儿子,不仅仅深悉侨门那一套手段,而且能够玩得比侨门还要巧妙。一步步将沈家从吴兴土著门户拉扯出来,渐渐壮大成为不逊于世道中任何一家旧望人家的门户。
先前沈充叹言,世道不过如此,说的更透彻一点,权术不过如此,侨门不过如此,王茂弘不过如此!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观者或有惊叹,拆穿不值一提!沈家越过那些侨门人家的阻挠,一步步显拔于时局之内,而这个崛起过程也是对侨门权术的剖析和认识过程。明白了他们的玄机和巧妙,也明白了他们的局限和软弱,不只能够取而代之,而且还能做得更好!
自从王敦事败之后,钱凤便一直隐匿在暗处,虽然没有机会像沈充这样一路显眼,通览全局。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尤其是此前在襄国参与了程遐弑君谋逆的这一个过程,虽然他在其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执行者,但也毕竟参与其中。因而会有不达中途,难知此程长短的感慨。
如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