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是什么,或许这个时代的人多少都有点概念。
但商业为什么赚钱,还有商人赚钱对国家有什么意义。甚至于国家如何管理这些商人什么的,几乎没什么人考虑过。这在很多朝代,其实是一种忌讳。
首先,历朝历代朝廷对商人的压制一直很厉害,甚至有商人家庭不许为官的情况。在公开场合讨论商业,讨论商人,最好带着几分鄙视的语气,否则凸显不出自己的‘清高’。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大商人背后必然是世家,而世家直接占据了朝廷的主要份额。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赚了那是官家的钱,亏了那是他们自己的钱。
所以自然是不留余力的上谏不要‘与民争利’。实则何为民,方云只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姓似乎不是民,而是公卿士族,一般的百姓大部分有名无姓。
明末更是到达巅峰,商税几乎是可有可无的级别,一个国家全靠农税维持……居然能够维持那么多年,也算是奇迹了。
别的朝代有没有类似的书籍不知道,反正方云知道的历史里面,似乎关于商业的书籍,似乎就两本,一个≯∠,是《管子》,一个则是汉朝的《盐铁论》。
实际上后者并非真正的商业书籍,而是关于战略物资专营的辩论文,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唯一的作用就是导致后世的盐价不断上涨,百姓几乎吃不上官盐……
前者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商业书,商业只是全书的一部分。篇幅也比较少。
换言之。在春秋战国之后。关于商业的书籍几乎没有。倒是有不少农桑,或者工业方面的著作,比如《四民月令》、《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
方云不希望自己之后,国家又走回依靠农业税来过日子的情况,所以引导社会舆论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开阔下属的眼光,把商业直接摆到明处讨论。甚至于,他陆续还会颁布《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发明者的利益。
191年末,在年终宴会的疯狂之后,方云之下又迎来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疯狂。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刘辩在方云教导了一番这方面的知识后,也开始对经济有了兴趣,在他和方云的引领下,自然形成了一股风潮。
毕竟,当某人打破一个陶碗,居然可以带动一条产业链这种结论出现后,谁不好奇?
研究的结果。再加上纸张的廉价,自然使得相关的论文开始增加。甚至于文人时间走亲访友的,互相吹嘘一番,甚至和好友争吵得面红耳赤什么的。
最终的成果,就是方云面前的将近一百本关于经济,关于商业的书籍。
内容或许大同小异,大部分都是在他之前给出的那篇文章之中引申出来的。甚至于引经据典,有条件的甚至引《管子》里面的内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孔璋,红昌,你们有任务了!其他的工作先放在一边,都过来帮我看看,觉得观点不错的选出来,觉得纯粹抄袭或者论点不够明确,又或者言之无物的给他丢一边。”方云指了指眼前这一百本书籍,把两位秘书给叫了过来。
看书是一种享受,尤其在没有娱乐和足够的书籍的古代。甚至既然可以把工作都放在一边,那么两人自然没什么反对的,直接就加入到了审阅的过程之中。
大概是受到方云白话文的影响,不少人投其所好,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偏向于白话文。就算不写白话文的,至少也没有和以前一样晦涩难懂。说到底就是纸张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文人墨客总算是可以放开了写,不在顾虑空间不够的问题。
至于少数老顽固,那对付起来就更简单,直接不录取就是了。当初有声电影出现的时候,卓别林还不是照样坚持他的默剧,结果很明显,至少现在没什么人会看默剧了。毕竟进步才是世界的主流,跟不上时代的结果就是被淘汰。
只是方云的方法,稍微有点简单粗暴了一些,他直接暴力的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选出的书籍有二十本,然后方云再进行第二道审查,这次是直接把所有的臣子都给叫过来。这次审查可以说既是一次学习,也是一种态度的表现。
毕竟,为了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方云和他麾下所有的文武都参与到了这件事上,这样外人怎么看,自然能够体会到他对这种作品的重视。这些作品的作者,自然也会感到荣幸。
实际上,里面至少有三本都来自他麾下的臣子,分别来自余幸、鲁肃和甄逸。就凭着这层关系,给他们通过那是必然的。甚至于说不得,还能够以此来收买人心。
“最终入选的就是这十本,作者每人赏赐十金!另外作品刊印出售,各大城市都必须要到货!没有入选的,则赏五贯,以资鼓励!”书本既然已经选出,方云大手一挥,立刻宣布处理方案。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