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苏相国的心情我能理解,其实朝中也有不少人在议论此事了,说明楚王登基是众望所归,但我觉得真正决定权还是在楚王殿下的手中,苏威不觉得,殿下并不是很热衷此事吗?”
苏威一愣,“杜相国这话怎么讲?为什么说殿下不热衷?”
杜如晦缓缓道:“其实我也一直在关注楚王殿下的想法,如果他真有意登基,那么他一定会拿下洛阳,将都城南迁,毕竟太原只是陪都,没有洛阳那样名正言顺,可是他并没有拿下洛阳的意图,或许他只是战略需要,但我想,任何战略都比不上他登基的愿望,只能说明他登基的意图并不强烈。”
苏威也陷入沉思,他不得不承认杜如晦说得有道理,如果楚王真想登基,那么拿下洛阳是必然,但楚王并没有……
“不过仅仅因为楚王殿下没有拿下洛阳,便认定他没有登基的想法,我觉得他还是太草率了一点,杜相,我们应该面对面地和楚王殿下确认。”
杜如晦点了点头,“这件事就由我来确认吧!”
停一下,他又笑着补充道:“当然,我会把苏相国希望他登基的强烈愿望转达给楚王。”
苏威眯着眼睛笑了起来,都说杜如晦不太通人情世故,此言谬也!……
杨元庆军队已经结束了在中原的战役,他任命徐世绩为荥颍兵马总管,率军五万镇守颍川郡,同时又任命牛进达为中原团练使,在中原地区招募三万郡兵。其余军队则分驻河东、河北各处,杨元庆率三万精锐之军从陆路返回太原。
所俘获的数万唐军则暂时安置在河内郡屯田,这些军队都是关中人和蜀人,杨元庆将用这些降兵向唐朝换取粮食,以解决隋朝粮食不足的问题。
这天晚上,隋朝大军返回了太原郡,在距离太原城还有三十里外汾水河畔扎营休息。
月亮圆如银盘,将皎洁的清辉洒向大地,隋军士兵们在汾水里也放下了数千盏阴灯,寄托对阵亡将士的哀思。
杨元庆站在岸边,默默地向一盏巨大的水莲灯许下了安息的祝愿,随即接过火把点燃了水莲灯中的火油盘,火势燃起,几名士兵奋力将水莲灯推进河中,随着浪花起伏,水莲灯渐渐向河中冇央飘去。
这时,一名骑兵从大营飞奔而至,老远便高声喊道:“总管!”
“什么事?”杨元庆迎了上来。
“杜相国来了,在大帐内等总管。”
杨元庆点点头,快步走到战马前,翻身上马,一催战马,数百亲卫跟随着他向大营奔去。
中军大帐内,杜如晦在李靖的陪同下站着沙盘前,欣赏着这次中原大战的成果。
李靖手执木杆指着南面道:“这次中原之战,除了南阳郡、淅阳郡和汝南郡三郡,其余中原各郡都被隋军收入囊中,尤其梁郡,李密的魏军正逐步撤离,一旦魏军完全撤离,梁郡也将并入大隋版图。”
杜如晦沉思一下问:“为何南阳郡和淅阳郡不取?”
这时,他身后传来了杨元庆的笑声,“那两郡是作为缓冲,唐军不能驻兵,我们也不驻兵,这是我和李孝恭达成的一个妥协。”
杜如晦回头,只见杨元庆从帐外走了进来,杜如晦连忙躬身施礼,“下官杜如晦参见楚王殿下!”
“杜相国操持朝政辛苦了。”
杨元庆笑着走上前,拾起木杆指向南阳和淅阳两郡,又继续给他解释,“这两郡其实和弘农郡一样,都被伏牛山横亘其中,山地众多,耕地不足,人口也不多,战略价值并不大,我也不想直接和唐军接壤,所以派人和李孝恭达成了临时协议。”
停一下,杨元庆又道:“当然,如果唐廷不肯承认这两郡为缓冲,那么隋军就会毫不犹豫占领它们。”
杜如晦点了点头,“殿下的意思我明白了,也就是暂时不取荆襄。”
杨元庆微微笑了起来,“杜相国果然目光如炬,现在朝廷很难再负担大规冇模战役,我打算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养精蓄锐,等朝廷实力渐渐充足,中原生机恢复,再考虑出兵,先灭窦建德。”
杨元庆请杜如晦坐下,命亲兵上了茶,李靖知道他们有要事相商,他借口退下,大帐里只剩下杨元庆和杜如晦两人。
这时,杜如晦沉吟一下道:“今晚我赶来找殿下,是有一件大事想和殿下商量。”
杜如晦注视着杨元庆眼睛,缓缓道:“中原战役已结束,殿下有没有考虑登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