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结束这无关痛痒的标准划分之后,各国代表便骤然投入到了口沫横飞的总吨位保留中去。如果说之前的性能限定是各国为了迎合自身工业体系而进行的友好磋商的话,那么现在则是完全不逊色于之前主力舰谈判时的激烈争夺。德国要求各国按照之前主力舰吨位的比例来划分巡洋舰,但除了奥匈之外的所有国家都表示了反对:英国人指出《阿姆斯特丹》和约中关于英德海军力量的协定仅适用于主力舰和潜艇,包括巡洋舰和驱逐舰在内的辅助舰艇并不受限;不列颠拥有遍及世界的殖民地,无疑需要大量的巡洋舰来进行和平巡弋。
而美日意三方也都对当前自己所获得的主力舰份额并不满意,指望着能在巡洋舰上扳回一城,这使得谈判又陷入了争吵当中,几乎永无止境。眼见各方都相持不下,清英最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意见:由于驱逐舰和巡洋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再把巡洋舰划分为装备2o3毫米主炮的万吨级重巡,和装备152毫米的65oo吨级轻巡两类;如果各国对按照主力舰比例划分巡洋舰吨位的方案存在异议,那么就按照一定的比例建造轻巡洋舰,直至达到理想中的吨位。
这一提议登时得到了英国的大力拥护。当前他们正苦于难以要到足够的吨位总量来满足自己在殖民地巡航上的需求,而德国人提出的这一建议正好让他们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相较于万吨级别的重巡,65oo吨的巡洋舰一样可以满足巡航要求,而且价格也势必会比万吨巡洋舰更加低廉。最为重要的是,这种船将不是英国一家在建造,而是各国都会在这一领域投入吨位,这就使得英国所新建造的巡洋舰不会出现只有自己是小船小炮的尴尬局面。
经过一番内部会议之后,各国代表都同意了德国政府的这一提议:毕竟对方不再坚持自己在巡洋舰领域也拥有的绝对优势地位,而万吨巡洋舰和小型驱逐舰之间也的确似乎需要一型中间船只来予以填补空缺。各方谈判随即重归正轨。看着反应热烈的诸国,清英心中不禁再度泛起了一丝得意的微笑:自己在谈判桌上刚挖好了一个坑,这帮国家便都迫不及待地跳了进去。
历史上,轻重巡洋舰的区别是到193o年《伦敦海军条约》才得以标定:在此之前,各国都在钻先前《华盛顿条约》的空子,大规模建造万吨级别的重巡。不过,这却并不妨碍清英先就将装备152毫米主炮的轻巡洋舰的概念提出,用挖掘机挖好坑洞让各国去跳。因为相比于装备2o3毫米主炮的重巡,轻巡的战斗力简直不忍直视,把这种东西造出来,几乎就是对纳税人金钱的海量浪费。
当前,英德海军内都拥有大量装备6英寸级别火炮的轻型巡洋舰,美国也在规划建造装备12门152毫米火炮的奥马哈级;然而,这却是一战这个特定时代下所催生出的产品。由于精密沉重且造价昂贵的火控系统仅仅配属到了主力舰,只有简易测距设备的轻型巡洋舰,其在历场海战中的交战距离便至多不过5ooo米。然而随着火控技术的飞展,使得这些原本只属于主力舰的仪器也有了装备巡洋舰的机会;而这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巡洋舰之间交战距离的急飞跃。
在这种情况下,6英寸级别的火炮就远不能满足未来巡洋舰之间的交战需求了。因为根据物理,这种口径的火炮当飞出1o公里之后,其精度散布和穿甲威力都会急剧衰减;过15公里,则更是几乎脱离了有效射程,除了为己方提升士气之外很难再有实质性的意义。而8英寸级别的火炮则不然。15公里的距离对于它而言仍旧拥有稳定的弹道和强劲的穿透力,即便是到了2o公里开外,也仍旧具备一定程度的威慑。也就是说,重巡完全可以在远距离上就将轻巡有效击毁,而自身所受到的威胁极为轻微;即便是轻巡全拉近距离,重巡自身所具备的高航,也同样能保证让对方挥投射量的想法化为泡影。
有鉴于此,清英便是绝不会让德国海军去造这种看似很美,但实则乏善可陈的东西了。即便是巡航殖民地,也应当由重巡洋舰来实现。(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43892的月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