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以史为鉴
但是按照以当时法律来看,欺君之罪和非议君王都是死罪,所以这些儒生,死的不冤枉,毕竟当年的法律就是那个样子的。
第二次发生在几年后,记载在《史记·儒林传正义》,中,这次坑杀760人,而且是秘密坑杀,因为第一次坑儒之后全国的儒生再次被煽动,几年间不断的在民间造谣秦始皇的坏话,所以秦始皇为了稳定江山,只能‘依法办理。’
但是为什么没公开,因为这次算是师出无名,所以是秘密坑杀,这也能看得出,秦始皇在大是大非之中的决断和取舍。
所以焚书坑儒事件,就是因为两个方士的蛊惑的捣乱,按照阴谋论来说,这算是道家的借刀杀人,两个人兵不血刃的让秦始皇和儒家割裂,不但让秦始皇背上骂名,而且还大大重伤了当时兴盛的儒家,让其在历史上沉积了很多年。
所以焚书坑儒这个悲剧,秦始皇算是一个背锅侠,以一个帝王的角度去看待,秦始皇的做法,为了大众舍弃小众,君王之举不置可否。
而一个笼统的焚书坑儒,就让秦始皇背上了一个暴君的标签,确实是有碍青少年汲取知识时的客观性,容易培养出僵化思想和局限性。
而万里长城这件事情,功过不提,长城很伟大,埋骨天下,不只有华夏人,还有蛮夷人。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肯定是有原型的,但是它终究是虚构的,这个故事流传的伟大就在于姜女和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
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这是两个角度的事情,从一个千古帝王的包围疆土的角度,秦始皇一将功成万骨枯,从黎民百姓的角度来说是对古代封建制度的控诉和反抗。
所以历史很有趣,它虽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它也有很多面性,而正是因为这种多面性。
现在的人们才能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但是在讨论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抱着客观的角度去评价,而不是主观以一己私念去盯上标签和刻板认知,因为这种主观想法,会让人丧失思考探究事情真相和本质的能力。
历史从来不是一种告诉阐述故事,而是告诉你一个故事。
而你在这个故事里,会看到很多道理。
如果你把它当成故事看,那这段历史就是白看了,看书是吸取知识开阔思想的过程,而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欢愉,因为这种欢愉对于人生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但是如果你看懂了其中的道理,那么你的人生很可能因此而改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见其义,得起利。
读书是一个反复思考推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格和智商还有见解都在不断的完善,同时你也会体验一次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书籍中,人生就会无限延长,如果你能留下故事讲述道理,那更是一种成就。
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在文韬武略上,王耀是崇敬的,但是在天下和人心之间的抉择,王耀还是有待考虑的,因为秦朝依法治国,而王耀比较崇尚战国春秋,以礼治国。
但是对于这个人物,王耀还是很钦佩的,因为假设没有他,华夏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可能整个中原的文化,都会从华夏往蛮夷那边倾斜,而不是现在这种。
华夏跟蛮夷是两个兄弟,从上古时期就是,三皇五帝统治时期这两个兄弟共存过,后来因为要开疆扩土,蛮夷出去了,形成了亚洲本土兴致的游牧文明,但是从根源上来说,华夏跟蛮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国家。
礼仪和游牧两种文明几千年来征战不断,不断融合进步,发展成了今天庞大的华夏文明。
而这个过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