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仗着宝玉的信任,看宝玉没有发现她的当面排挤,她日后只会做得更过分,更明显!
又如第六十二回。
探春说起个人生日——正月里是贾母、宝钗,二月里没人。
这时候袭人就说了,二月里有人,是黛玉。这也就罢了,偏后面还加了一句——“就只不是咱家的人”。
黛玉不是“咱家的人”,难道宝钗就是了吗?
画蛇添足的一句,让袭人的排挤之意显得无比鲜明。而这样的话,偏还是探春不好应、没法应的。
而对黛玉这样的姑娘都如此,逐渐得到了宝玉信任,又不服她的晴雯,难道袭人会轻轻放过吗?
&
然而,袭人终究还是折腾过头了。
宝玉被作者借神仙之口评了一句“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哪里是个笨蛋?诚然,他自小得袭人服侍,对她亲近又信赖,加上对女子往往总往好处想,认为她们是“水做的骨肉”……
但这不等于他会无条件的信赖下去。
第三十二回,袭人当着宝玉的面在湘云面前说黛玉小心眼,宝玉当时似乎什么都没发觉,但到了三十四回,宝玉要给黛玉送信物,就特地支走了袭人,派了晴雯。
照理,袭人是听过他对黛玉的衷肠的,宝玉又看了西厢记一类的书,为什么就不愿意让袭人来做“红娘”呢?
说到底,宝玉虽不愿多想,但还是对袭人有了怀疑。
若非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等到晴雯出事时,宝玉怎么会一下子怀疑到袭人身上去?
只是,到了那个时候,多年的情分在,加上素来对女儿家的高看,宝玉到底还是压下了怀疑而已。
但是,这种怀疑终究会有变得确切的一天。
宝玉虽身边珠围翠绕,但钟情的却唯有黛玉。即使是宝钗那样的美人,也并没有让他在两者之间纠结。在欣赏宝钗之美时,他也只是欣赏,从没生过“要在一起”的念头。
晴雯死,宝玉能压下怀疑,黛玉死,宝玉还能压下怀疑吗?
&
脂批中后来有提到,宝玉身边是“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尚念出家”。
可见,在袭人离开贾府、宝玉娶宝钗的时候,贾府尚且没有完全没落。怎么也没到连“未来姨娘”也要卖的地步(这时候王夫人已经确定了袭人的身份了)。
那么,这时候袭人是怎么离开贾家的?
我记得看到过个颇为可笑的评论说,袭人是为了救贾府而离开的。但是,一个名分未定的丫鬟能救贾府?还是以嫁给戏子的方式?
不要太搞笑好不好。
又不是以袭人为主角的狗血天雷文。
我想,这是唯一的可能——宝玉发现了袭人的真面目,失望之下,驱她出府了。
只不过,《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小说。
在红楼的前八十回,除了晴雯的讽刺和情节的呼应逗漏,几乎通篇都对袭人用的是“好话”,这是正照**,将骷髅化红粉的写作方式。
正如诸多对黛玉宝玉的贬损之言是似贬实赞一样。
我相信,袭人出府,作者也不会写出事情,只会以对话、剧情的用词技巧来透露真情。
&
当然,袭人这样的人,有心计有狠毒而手段不算高明,倒也不代表她一无是处。
这从她数次诤谏宝玉也能看得出,她也有真心为宝玉好的那一面。
同时,“在贾母身边时心中只有贾母,在宝玉身边时心中只有宝玉”,在蒋玉菡身边时多半也就只有蒋玉菡了。既然她是以妻子的身份嫁给蒋玉菡的,想来也会安于这个身份,为蒋玉菡尽心吧。
脂批中同样有提到,红楼后文中会有蒋玉菡和袭人供奉宝玉的情节。
我相信,蒋玉菡是这件事的主导,袭人是跟着蒋玉菡的,但也不能说这里面就没有她对宝玉的旧情了。
只不过,对宝玉的感情,永远抵不过她为自己的谋算重要。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一个“枉”,一个“空”,不是白用的。
&
对于袭人,其实效颦疑惑的只有一件事。
被视为红楼重要研究证据的脂批,对袭人可谓是极尽好话。是真看不到情节的对应呢,还是被袭人的人物原型蒙蔽呢,还是为曹公遮掩呢?
可惜,这个问题已经无人能够回答了。
效颦只能从曹公对袭人的形容,以及他设置的情节里,看到曹公对女子的惋惜和失望。为这个女子如她的名字一般的变化。
珍珠,变袭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