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吧喝得醉醺醺的,把成怡、郁文丽送回房间,沈淮才有闲暇坐下来,跟孙亚琳讨论正事。
省钢的反应没有出乎沈淮的意料。
无论是最初的产业规划,还是后期的产业布局、工业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原材料供给及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沈淮都是要重点把梅溪镇打造成电炉钢的产业基地。
在梅鹤公路两侧的钢铁产业园,目前才有梅钢一厂、二厂以及合资钢厂以及淮联重工入驻,还有三千多亩的工业用地可用,而梅溪电厂、梅溪港码头、物流堆场、水厂、污水处理厂、电力输配站等工业配套企业以及原材料及钢材贸易及运输企业,则分布于钢铁产业园的外围,其发展不会挤占钢铁产业园的土地资源。
钢铁产业园储备下来的这些工业用地,无论是梅钢继续发展,还是其他企业进入,发展电炉钢及其他钢铁深加工项目,都能有项目建设速度快、工业配套代价低、后期运营效率高、成本低廉、集中效益突显的优势。
无论是富士制铁,还是省钢,管理层里都不缺乏具备行业眼光的专家,自然不可能看不出梅溪在发展电炉钢及其他钢铁深加工项目上的优势。
即使是在钢铁产业没有太深底蕴的长青集团,后期对梅溪的投资前景评估,也给了相当高的评价。
在国内比梅溪更有利于发展电炉钢及钢铁深加工的地区不是没有,但这些地区产业优势条件的形成,也是像梅钢这样,由地方上的企业一步步开垦而来,不是凭空而来。
这些地区也不是说完全就封闭起来,绝对不让同质的竞争企业进入,但要说完全放开,让竞争对手完全自由的参与进来,分享地方上的产业优势,挤占自己后续的发展潜力,也不大可能。
沈淮现在可以说将梅溪的产业格局完全对外打开。
将梅溪电厂、梅溪港码头的半数股权转让出去,不要说以后卡竞争对手的脖子了,就是常规的利益倾斜都很难实现。
省钢以及富士制铁,都不是单纯追求投资利润的寻常企业,他们一旦有机会平等的参与梅溪钢铁产业的整体布局,利用梅溪发展钢铁产业上的优势,完善、加强自身的产业结构,才符合他们最核心的根本利益。
长青集团的总资产规模那么庞大,所追求的也不是什么伴随高风险的高利润,而是稳定、可以预期的长期收益。故而对长青集团来说,比起单纯的股权投资来说,更深层次的参与国内产业链群的深度发展,才更符合他们的长期利益。
故而,省钢、富士制铁以及长青集团,一旦能有机会参与梅溪电厂、梅溪港码头二期工程建设,有机会共同掌握梅溪产业布局的上游资源,进一步的投资电炉钢及钢铁深加工项目,让梅溪产业上的优势,更充分的发挥跟释放出来,并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
相反,这恰恰是沈淮所期待的结果。
这样做,既有利于富士制铁加快其在海外的产业布局,延伸、加强他们在海外的产业链,也有利于省钢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长青集团的亚太事务发展布局。
要说有什么不利,那也对梅钢在梅溪的后续发展会有不利。
由省钢作为省属重点企业之一,在省里具有比梅钢更强势的地位;富士制铁、长青集团在资本及技术,也有着比梅钢更强势的地位——一旦让他们联手起来有机会参与梅溪在整体产业布局上的建设,他们自然也将拥有比梅钢更强的优势,反客为主,鸠占鹊巢,反过来压制梅钢在梅溪后续发展的事情,也不是没可能发生。
要说有什么是有利的,那就是对梅溪镇更快速的发展、对梅溪新区的加速成形,整件事会起到强烈的催化跟促进作用。
省钢真要联手富士制铁、长青集团把这件事做成,将给东华带来近二十亿的直接投资——在九五年,梅溪镇获得的全部投资,也就二十五亿左右——将使梅溪继续成为拉动东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整件事由于海丰集团会参与进来,谭启平也有可能积极引导,明面上有可能会巩固谭启平在东华的地位,实际上则是相反的。
谢家的海丰实业,在国内要算庞然巨鳄,但整体实力相对弱小,总资产规模也就在十亿左右。
在合资钢厂的股权投资以及下梅公路改造工程上,海丰实业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在后续的梅溪电厂、梅溪港码头二期工程建设以及省钢提出的要直接再建一座一百万吨产能的电炉钢项目,能动用的资金十分有限,必然会给省钢、长青集团以及富士制铁边缘化。
长青集团与富士制铁到国内投资,不会流露明显的政治意图(孙启义并不能最终代表长青集团的态度),一定要说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明显的政治倾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