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没,前两天,又跑了一个!”
“就你能吹,你是狱政科长?跑了犯人,都跟你汇报?”
“我是听送饭的讲的!应该不会错!”
“怎么跑掉的,说说!说说!”
“那小子精得很!食堂里烧饭的家伙,居然找了根麦秸秆,躲在了泔水桶里,就靠着秸秆子透气,跟着泔水车一起出去了!这小子也真是肯拼,就靠着从泔水里捞出吃的东西,硬是跑得没了影。”
“***,这墙里头的都能跑,我们在这墙外头的还在儍瞪眼!”
众人叹了口气,情绪低落。
郑海东在一旁听着,有些兴奋,又有些心惊。手又不由自主地捏了捏囚服的口袋。
口袋里面,是对郑海东用嚼碎的馒头均匀涂抹上的一层淀粉。
自小生活在这里的郑海东,比每一个人都更熟悉海州监狱的一切。在这里,想要逃跑,看守、高墙都不是问题。最难的,就是嘴里的一口吃食。
其实,进入80年代,海州监狱已经不再像郑海东小时候那样缺衣少食。但是监狱一直传承着控制犯人饮食供应的传统,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防止犯人开小差。
从海州监狱到最近的市镇,有接近100公里的距离。盐碱地寸草不生,又泥泞坑洼,极其难走,怎么算来都得要四五天的口粮。也正是这四五天的口粮,断送了不少人回家的梦想。
这些知识,在郑海东小的时候,就已经从父亲酒桌上的闲言碎语中得知。他到海州监狱服刑已经一个多月了。如果制度没有改变,再过一个多月,他将会离开集训中队,被分配到某个普通的中队之中。更加封闭的环境,更加残暴的同类,还能不能像食堂的那个犯人一样顺利地逃跑,郑海东赌不起。所以,他必须把握这最后的一点时间。
这些天来,郑海东已经渐渐适应了集训中队的生活,他努力地劳作,低调地为人,不和其他犯人多接触,也不招惹其他犯人。每天吃饭的时候,他领到定量的馒头,都会一口一口用唾沫含化,再偷偷地塞进囚服的各个口袋缝隙里——以此避免被别人发现。随着囚服重量一天天地增加,郑海东知道,自己逃跑成功的希望,正在一点点的变成可期的现实。
出去了以后该怎么办,郑海东不敢多想。
找王老板算账?可自己连王老板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找郑雪复仇?这恐怕是幕后真凶最渴望见到的结果;
重操旧业?东方外贸公司已经不存在,再说自己连一个合法的身份都没有;
归隐深山?那样的生活和现在又有什么区别?
逃出去!——这已经成为支撑郑海东生存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至于这根稻草会带着自己漂到什么地方,已经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