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虎说的有道理,小鬼子这次确实耍的比较大,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大炮,把原本美丽的白塔埠变成了火海。不过,八路军特战一中队和骑一团三营本身就是血火里磨练出来的部队,任凭小鬼子炮火如何猛烈,战士们就是不还击,让小鬼子弄不清镇子里到底有没有八路军。
等到日军坦克掩护着步兵轰隆隆驶近镇子东大门的时候,特战一中队埋设的反坦克雷、反步兵雷起作用了,轰隆轰隆一声接一声,趴窝的是坦克,哭爹叫娘的是鬼子步兵。
这个时候正是特战猎杀的良机,特战一中队的战士们从隐蔽点用带了消音器的八一自动步枪开始了无声无息的猎杀。
等到小鬼子开始第二轮炮击,特战一中队和骑一团三营早已撤离了镇子口,只留下两个工兵战士准备起爆电起爆炸药。
小鬼子又是一阵炮击后,将白塔埠镇子的围墙炸得到处都是缺口,镇子里的房屋在日军机群和地面炮火的双重打击下,早已经房倒屋塌、成了一片火海。
小鬼子其余坦克推开了被炸坏的坦克,引导着步兵冲进了白塔埠镇东门,还有一些鬼子步兵从北面、南面的缺口处涌进了镇子。这个时候,留守东门的两个工兵按下了起爆器,一声巨响震惊了正兴冲冲往镇子里涌的小鬼子,之间东门的尘头窜起一百多米高,把战车啊、大和勇士啊抛的老高老高的,又重重地摔下。只不过抛起的是坐土飞机的鬼子坦克和士兵,落下的就成了废铜烂铁和残肢碎体。
两个八路军工兵没兴趣观察小鬼芋们惊诧的目光,离的太远,也观察不清楚,一溜烟跑了,去追赶部队去了。
趁你病、要你命,这是教导师作战的一贯作风。就在小鬼子们惊得下巴都掉了的时候,骑一团三营的火力支援连和特战一中队的支援火力全部开火了。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和九二式重机枪瞄向白塔埠镇子北、南面的小鬼子打开了。王老虎更是一马当先领着战士们以连、排、小认为单位,对攻进镇子的鬼子步兵实施反击。
小鬼子第六师团的战斗力确实强,面对八路军特战一中队和骑一团三营的反击,鬼子竟然死战不退,而且还能集中火力封锁八路军攻击通道,占据一座又一座毁坏的院落,与八路军开始逐院争夺。王老虎想不到能遇到这样的对手打得兴起指挥特战一中队的三个小认为骑一团三营开路,从几个方向向鬼子起反突击。
第六师团的战斗力再强,它也强不过全部装备八一自动步枪的特战一中队。在战士们连射击的八一自动步枪枪口下,小鬼子死伤惨重。但是,这是鬼子大部队,王老虎他们战斗力再强横,也挡不住鬼子人多,再迟疑一会儿就可能被日军合围。王老虎不得不下令交替掩护向牛山镇方向撤退。
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西到洪庄、东倒白塔埠,从天上到地下,八路军和日军展开了殊死拼杀。
时间过的飞快天总算黑了,日军机群和八路军航空一大队战斗机编队不得不相继撤出战斗。这个时候,担任后卫的骑二团也已经和日军向蔷薇河、大沙河迂回的鬼子交火了。由于小鬼子担任迂回任务的东、西两支部队中有近卫第二旅团,战斗已开始就异常激烈。
刘一民一见天黑,马上下令炮风指挥后勤*重部队加前进,又命令洪远指挥三个炮兵团向东移动掩护高原的装甲集团向牛山镇以东之敌起突击,坚决击溃之,迟滞鬼子合围度减轻教一团、骑一团压力。
越过陇海路的教一旅炮兵团、骑兵旅炮兵团和教五旅炮兵团在鬼子机群疯狂轰炸的情况下,一直隐蔽待机眼睁睁地看着小鬼子的飞机大炮肆虐,战士们早已两眼通红了。现在总算熬到了天黑,熬到了鬼子机群撤退,该八路军的炮兵威了!
日军第六师团长稻叶四郎和第九师团长*口季一郎知道他们要夹击的是八路军教导师主力,但并不知道是八路军教一旅、新一旅和骑兵旅。因为八路军南下部队在皖东北隐蔽的时候使用的番号只有一个,那就是八路军苏北支队。那些向日军报告情报的汉奸们虽然看到了八路军有大量骑兵和车队,但他们同样不知道八路军的番号。这样一来,稻叶四郎和植口季一郎虽然防备着八路军装甲部队投入战场,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见过装甲集团闪击是什么样子,脑海里没有那种概念。
可惜的是,现在天已经黑了,掩护了八路军,也掩护了日军。八路军三个炮团的目标只能是那些正在开炮的日军炮兵阵地和亮着车灯攻击前进的车辆,不可能对以大队、中认为单位实施多路进攻的步兵进行毁灭性打击,影响了炮击效果。
而且,炮击时间也不可能长,因为敌情已经清楚了,洪庄以西之敌配备有一个重炮旅团,那些炮口径大、射程远。一旦被它们瞄上,八路军的炮兵阵地也就危险了。就这,当三个炮兵团开炮的时候,大地都为之一震,成群的炮弹划过夜空,向东线的日军各个炮兵阵地落去,很快就把日军的炮兵阵地给笼罩了。
到了这个时候,稻叶四郎和*口季一郎才明白他们的对手是多么可怕。不过他们都久经战阵,慌而不乱,一面命令炮兵转移阵地,一面严令各进攻部队做好反击八路军逆袭的准备。
更大的打击到来了,在炮火掩护下,八路军装甲机群出动了,装甲团打头,教一团、教二团的装甲车和加了护板的汽车在后大开车灯,马达轰鸣着向东线的小鬼子压去。
先倒霉的就是在陇海路北担任侧翼攻击任务的日军第九师团第六师团第巫联队。这支部队以坦克、装甲车为掩护,进攻态势积极,已经攻到了牛山镇东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