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所有的主流国家积极备战,而正在进行的全球直播,并没有停下来,更多的人醒来,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入睡。 更新最快
尽管各国纷纷发表安定民心的通告,各种媒体也都在进行良性宣传,但是还是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动荡。
到处都是抢购生活物品的情况,为了稳定情况,各国也纷纷采取政策,补充各地的粮食物品和饮用水。
以此同时,各国也在不停的宣传战争情况下,民众应该如何更好的避开战争,首先一个就是做好随时离开战区的准备,同时也希望国民做好协助抵抗侵略者的准备。
为此许多国家甚至都开始计划对国民进行大规模的简单军事培训,让民众能够尽可能的熟悉和使用枪械,必要的时候,哪怕捡起武器,也能够朝敌人射击,或者发放武器给民众,成为抵抗力量的一份子。
特别是在那些人口贫瘠的国家,都计划全民皆兵武装起来,对抗入侵者。
与日本一海相隔的韩国,一纸征召令下达,全国几乎百分之六十的男性,都要准备入伍或者直接入伍,领取武器装备,准备保卫自己的祖国。
只是对比邻居朝鲜来说,韩国还只是守土的一方,仿佛天不怕地不怕的朝鲜,并没有被邀请加入地球联盟,不过朝鲜的行动,却十分的迅速。
朝鲜部署在咸镜南道的导弹部队,突然朝着日本东京发射了四枚芦洞导弹,并快速出稿宣传称,朝鲜将和全人类站在一起,奋战到底。
朝鲜的这种行为,居然打响了人类反攻的第一枪,尽管这四枚携带了七百公斤装药的导弹,有一枚只是飞行了一千公里,仅仅落在了日本海上经济圈内,但剩下的三枚导弹,则是全都成功飞向了东京。
七百公斤的炸药在东京市区中心爆炸,炸塌了东京塔,也炸死了一些入侵者,还有一枚则是在东京湾炸开,就这一枚导弹,却是立下了大功。
朝鲜的导弹打击命中精确度,确实是不敢恭维,打击东京,一点难度都没有,难的是如何更好的消灭敌人。
第一枚导弹炸塌了东京塔,也炸死了几个入侵者,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第二枚则是在东京的一所大学校区内爆炸,一个敌人都没有炸到。
不过第三枚的意外效果,却让美国海军惊出了一身冷汗。
在东京湾爆炸的这枚导弹,实在扎入水中之后这才引爆,巨大的爆炸威力,掀起了将近两百米高的水柱,威力巨大的水下爆炸,也将隐藏在东京湾水下的敌人炸了出来。
好几艘升阳帝国的长.枪迷你潜艇被炸翻了出来,还有不少残骸,从水下漂浮起来。
这枚导弹,直接将升阳帝国的海军部队炸了出来,这一炸也告诉了全世界,升阳帝国在出动空军和陆军的时候,横跨在东京湾水域的超时空传送门部分,有海军正在悄悄的入侵中。
这枚导弹,也让美国海军充足警惕了起来。
此刻,鉴于联合作战的必要性,美国海军正在联合日本躲过一劫的海上自卫队,并且计划在太平洋中部与华夏海军航母战斗群汇合,组成地球联盟太平洋舰队,应对升阳帝国随时都有可能的海上入侵行为。
之前,美国认为敌人的海军一点动静都没有,并没有太过于紧张。
但是朝着这一发导弹,说明了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升阳帝国的海军,极有可能在入侵的第一时间就已经秘密从水下进入到东京湾了。
而现在距离入侵开始已经过去了四个小时,升阳帝国的神秘水下部队,甚至已经有可能已经在靠近日本海域附近的美军舰队。
联合起来的美军主力舰队,在完善的体力防护网络下,并不是很担心,可是在日本海域附近,两艘俄亥俄级核动力导弹潜艇,正在靠近日本,并且方向还是从太平洋中部向日本前进,极有可能遭遇到升阳帝国的水下力量。
这不禁让美国海军的不少指挥人员,忍不住替自己的两艘潜艇,捏了一把汗。
这两艘俄亥俄级潜艇上面,是后面改装的核潜艇,导弹发射筒中携带的是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
核打击无效,美国海军马上让最近的两艘俄亥俄级潜艇靠近日本,这两艘潜艇上,每一艘都可以携带168枚战斧巡航导弹,能够给升阳帝国的地面部队,照成不少的伤亡。
美国也是希望这两艘潜艇,能够打出美军的信心,让全世界更加有信心来抵抗入侵者,告诉全世界,入侵者是完全可以被打败的。
此刻,美海军也急忙联系两艘潜艇,不要继续靠近,马上发射导弹,同时导弹发射完毕之后,要第一时间全速撤离,直接夏威夷,装填导弹。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国防部也将己方的作战系统正式接入地球联军指挥平台上,美军的所有的信息将在平台上共享,同时中东联邦卫队的所有信息以及各**方的信息,也都在上面开始共享。
接入的第一时间,各国之间的通讯系统和军队装备定位系统,开始运转,在全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
美海军这时候也才发现,正在靠近日本四岛的部队中,可不是单单只有美军的两艘俄亥俄级导弹核潜艇。
在联合指挥系统的全球卫星地图上,显示出所有国家的潜艇情况和位置。
而出现在地图上的潜艇数量,让美军全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在北太平洋海域,距离日本北海道差不多有两千公里,而距离美国阿拉斯加却只有三百公里的冰冷水域下,中东联邦卫队海军居然有十二艘的潜艇。
并且卫星地图上显示出来的潜艇信号,并不是外界所知的阿库拉级潜艇,而是另一种外界所不知道的潜艇型号。
当美海军指挥部快速拉大地图画面的时候,这型潜艇的数据,也出现在美军的面前。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