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昏庸无能的周室难得出了一位明君周景王。
这位天子觉得是自己一代雄主,可储君王子猛却生性懦弱,不能服众,望之不似人君,和自己一点也不像。
而庶长子王子朝英睿果断、文武双全,又有召氏、毛氏、尹氏支持,一看就是自己的崽,天生的贤君。
于是乎,立储经典问题来了:立贤还是立嫡?
思虑再三,周景王决定废王子猛而立王子朝。
可嫡太子不是那么好废的,就跟古代架空小说里的夺嫡老套路一样:庶出的大皇子在边疆从军立业,身后有军方暗中支持;二皇子沽名钓誉、表面礼敬文士得文臣支持,而且其母还必须得是皇帝宠妃;老三嫡太子有皇后(皇后大概率是勋贵)、外戚集团和一众守旧老臣支持;最后的最后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小透明,排名老八老六的xx皇子,xx皇子设定大概率似木或是母亲被打入冷宫(隐藏爆率xx皇子母亲是皇帝白月光)……
在春秋,嫡太子身后的老套路必定是有一群资历高、守宗法、手握大义的“顽固老臣”。
太子猛身后的“老罔顾”就是实权卿士刘、单二族,这两约等于周王畿的削弱版“三桓”。
他们认为王位应该依从周礼,传嫡不传贤,若是乱序,恐怕会重演周幽王废平王而立伯服的骊山之难。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周景王二十五(前520年)年,也就是去年夏,这位雄才大略的天子终于下定决心,计划先发动政变除去单、刘二卿,更废王子猛立王子朝为储,但还未发难就心脏病突发而死。
死就死吧,景王还非要死前作一下,留遗诏传位给王子朝。
这下好了,两位王子一个有宗法依据、一个遗诏在手,双方各有凭依又说服不了对方。那还废什么话,拉人马、抄家伙打呗。
王子朝先发制人打赢了第一场,占据了洛阳,单、刘二卿只得带着太子猛逃往晋国拉外援为第二回合做准备。
晋国六卿出于扩张自身影响、控制王室的需求,出兵帮助太子猛打赢了第二回合,将王子朝逐出洛阳。
只是晋军将太子猛与单、刘二公送还洛阳就归国了,并未将王子朝斩尽杀绝,多少有点坐山观“虎”斗的意思。
晋军一走,王子朝迅速纠集残部死灰复燃,洛阳方面实力不足也拿他没办法。
自此,王子朝在西,太子猛在洛,周王室东西两王并立。
周王室的实力本就衰弱不堪,列国前十都排不进去,还一分为二。
自然两方的战争动员不会很多,各自有个万余人就差不多了。
这种级别的战争,在晋楚齐这样的大国看来没什么。
但双方耐不住双方都是弱鸡。
不过就是菜鸡互啄到眼睛也是会急眼的,两边主要是几个家族对砍,双方亲友陆陆续续死了不少人,再加上本就积怨已久,于是乎“两王”战争规模虽不大却极其惨烈。
有多惨烈呢?
太子猛还洛不过数月,双方在洛阳四周数次大打出手。
在前往洛阳的道路上,孟氏的队伍在休整扎营处理积雪时,总能发现皑皑白雪覆盖下的白骨。
洁白的雪配上或枯黄带着漆黑筋膜的人骨,那是低温下野兽啃食后的残留皮肉组织。
多年境遇夏谕的心脏承受能力已经很强了,但如此一幕仍旧引得他心中一阵阵的不适。
这些还只是被战争波及的百姓,真正的战场怕是遍地尸骸……
血腥与残暴永远是冷兵器战争的附加属性。
四方夷狄征战之时甚至有食人的记录,某位卫国国君战败后被吃得就剩个肝,中夏的君子们和蛮夷们相比是绝对的文明人。
唯一的“瑕疵”就是君子们打起仗来,可能会波及一些平民而已。
不过在政治家和战犯眼中,这些都是耗材。
收拾好心情继续上路,孟氏几百人的队伍一进入洛阳盆地,立刻引起两位“天子”的关注。
在得知是鲁国卿族、姬姓小宗,三桓之一的孟氏前来报宗主丧事之后,双方迅速有了反应,马不停蹄的前去“抢人”。
三桓,是当今天下仅次于晋国六卿的姬姓大族。其中孟氏富甲天下,声名卓着,更是周礼制定者周公的嫡系后裔(孟氏先祖是周公嫡次子),在淮泗齐鲁之间影响巨大。
如今,夏谕向谁报丧就是代表在“国际”上孟氏乃至三桓支持谁是正统天子。
尤其队伍中还有列国有名的学者孔丘和少孟夏某人在,这两位的态度,对列国舆论的导向作用不小。
两王为了名位问题狗脑子都打出来了,孟氏来了,他们怎么可能不急着抢人?
洛阳天子的两位肱骨之臣,单穆公单旗和刘文公刘卷离得最近,动作也最快,抢先派人过来迎接孟氏入洛。
“西王”的人马来晚一步,只能不甘得目送着孟氏队伍被迎入洛阳……
洛阳,日后的十三朝古都,姬周在此经营数百年之久。
夏谕和孔子结伴而游,城内本应是国人熙攘、人声鼎沸的场景,如今却人影冷清,行人寥寥。
当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整座城规模宏大,繁华异常。虽然现在城墙依旧巍峨高大,街道依旧宽阔,但各个诸侯国已不再向王室朝贡,人流渐稀,所以到处显得空旷、衰败。
又在动乱和寒冷的摧残下,如今之洛阳的繁华程度还比不上曲阜、更比不上临淄,实在有失中夏中心、天子之城的名望。
前世夏谕在秦大读大学,离洛阳不远,也去过几次洛阳。比起这座古都,夏谕更好奇这座古都的主人——周天子。
历史上太子猛归洛一个多月后就离奇去世了,是为周悼王。单、刘两家随后扶持悼王的弟弟姫匄继位,是为周敬王。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